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知识

三点布光演变与三度布光延伸

  三点光是写意性演播室布光演变过程的先驱;三点光是影视剧照明演变的灵魂;三点光是构成三维物体与空间在二维图像中的立体形状的基石…… “三点布光早已淘汰了”。我想持这种观念者,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三点布光的演变过程,就不难让模糊观念重新复苏。


  三点布光,是影视剧、演播室等布光中的核心原理。无论你是摄影、摄像、照明还是照明设计,只要弄明白三点布光原理,你在布光中就有了方向,你对光的定位就有了设计依据。就像影视剧中的拍摄“轴线”,被称之为“三角形原理”一样。编摄人员围绕被摄对象进行镜头调度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即是摄像师处理镜头调度必须遵守的“轴线规则”。那么,遵守轴线规则的原理,便是“三角形原理”。弄明白了三角形原理的演变过程,轴线规则也自然就明白了。三点光原理、三角形原理,虽一个是照明、另一个是摄影摄像,但它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好,下面就要我们剖析三点布光法的原理与演变过程。



一、三点光的起始根源

 


  三点光是照明前辈们传下来的传统布光法,70年代的师傅是不教原理的,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会说“你的眼睛”呢?所以逼着你去想、去悟、去琢磨。通过多年的布光实践我终于明白了师傅总说“你的眼睛”的含意了。


  照明这个行当,必须要用眼睛善于观察,观察万物被光线照射后的千姿百态,观察自然光线透过窗户,对室内形成的光影变化。因为照明是为视觉艺术服务的,人和物再美,人身材再好,若不借助光线的照射,是不可能在影视画面里显影的,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人人都心知肚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至理名言,也是艺术家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照明艺术不也正是如此吗?事实真理告诉我们,人类一切艺术作品,都是遵循大自然的生活自然规律而进行模仿、重复、创作。违背了这个自然的生活规律,就会失去自然生活的真实性,更谈不上所谓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三点布光就是模仿大自然的产物,就是依据太阳光对大自然中的人和物的照射,所形成的立体形态给人类的启示而来。有人不仅要问,太阳不就一个点吗,怎么会出现三点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解释这个疑问咱们首先认识一下三点光的起始根源。太阳光的照度范围,能使整个地球享受到它的温暖,它究竟有多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考证的悬题。但有一个现象人们可以考证,就是当你斜侧面对阳面时,人物脸的光照造型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层次,最有立体感的。人物前侧脸上被照射的光线,被前辈们定为主要光线,就是咱们所谈的主光。荷兰著名大画家伦勃朗,对这一45°的前侧光情有独钟。他所创作油画的用光,大都是用前侧光勾画意境。此光后来被人们誉为“伦勃朗光”的称号。那么副光又是那儿来的呢?副光是大气层的透射、地面反射、周围环境反射等等所形成的。因为副光是反射光,光线性质比较软,故被定为软光。所以,布光时均在照明灯上加上一层柔光纸。后来人们又发现,当人和物体与太阳光成反方向时,人物的轮廓线是那么的突出,头发是那么的迷人。因此,在人物布光中又出现了一种光线,那就是逆光。人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三点布光能完成三维物体与空间在二维电视图像中的立体形状。只有三点布光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造型艺术美感。比如,一个圆柱体,要达到较好的三维形体的表现,仅有一次光源是不够的,还需要二次光源三次光源。特别是在演播室布光,因为演播室设计是封闭无窗户拍摄场地,要求无外界光源干扰,是一个漆黑又无反射光线条件的环境。试想一下,一个圆柱体在无任何有源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只仅靠一束光线从某一角度照射,是很难表现其立体形态的。


  一个圆柱体固然如此,那么人物呢?说的不雅一点儿,人的头部相当于球体,身体相当于圆柱体。要想把人物立体形态,更好地表现在二维的电视图像中,仅有一点光源,反映出的亮面是不理想的。需要再设置另外一个光源,把暗面打出层次来,同时控制好光影。为把物体和人物从背景与光度间隔开,还需要从人物背后一定的位置上再设置一个光源,用光线刻画人物轮廓,这样就形成了近似于在三度空间设置了不同的三点光位,作为再现物体的立体形状是较完美的一种布光方法。所以说:“三度布光法又是三点布光法的合理延伸”。




二、三点布光与三度布光的概念

 


  三点布光法是侧重指灯位在不同的三个点上。静态布光中不就是依三点布光法为蓝本,对人物进行三点布光造型的吗?如新闻演播室对播音员的布光造型、专题访谈、智力竞赛等等,就连人像摄影也要遵循三点布光才能美化人物。


  而三度布光法是根据对人或物体的造型形式,表现出一个具有三度关系的图像。


  动态布光中的大型文艺晚会,在灯光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完美的体现人物在电视画面中的三度关系的图像问题,所以把综艺晚会布光称为“立体交叉布光法”。这个所谓的立体交叉指的就是上下左右都必须涵盖三度布光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平面画面中的立体形态。熟知三点布光原理,设计演播室的三度灯光关系,才会有方向感,才会轻车熟路。


  那么,三点布光和三度布光的概念原理又是什么呢?上面已经阐述了两者的区别,更直接的说,三点光源只形成三个点的光源(三盏灯),对人和物进行照射。而三度光就不同了,虽然它和三点光同样来自三个相同方向的三种光源,却不是三点而是三度。点的概念是一盏灯照射的光源,度的概念确不是一盏灯照射的光源,而是根据三度关系的空间、面积和范围,确立三度照射光源所需灯的数量,所以三度布光法又是三点布光法的延伸布光法。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三点布光法进行专章论述。


  三点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从概念上分析是有较大区别的,但从性质理念上分析又是属于同类布光方法。说三度布光法是三点布光法的延伸布光法,从产生根源上讲,三点布光法是依据自然光线的自然规律而形成;三度布光法是根据人和物体处于当时所在的环境、范围、面积、朝向、拍摄角度等,依据三点布光原理而形成的三度布光法,目的是对拍摄场地的人和物体的造型更加全面。在演区范围内,无论人物走到演区任何位置、任何角度、任何方向都有三点光线的照射,使拍摄出来的电视画面,都会完美的表现出具有三度关系的立体图像;使电视画面在灯光艺术的照射氛围中,更好地营造出电视画面的三度空间--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



三、三点布光是构成基本布光法的基石

 


  第一点光线,称为主光,它规定了方向、角度、与范围,规定了照明光轴与照射角。起着主要造型和确定光影格调的作用。


  第二点光线,称为副光(又称辅助光)它起着辅助主光未照眀的区域并通过副光来调整光比,柔化主光形成的阴影。


  第三点光线,称为逆光(又称轮廓光)前两度光完成后,需要把物体与环境隔开,产生一种深度与层次。


  在第一点光线、第二点光线、第三点光线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了三维物体与空间在二维图像中的立体形状。这就是我旨意要推荐的所谓的三点布光法的美妙之处,说它是基本布光法的基石我认为恰如其分。


  前面已经解读了三点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之真谛。当你明白了三点与三度的重要性,你就不难明白,我前面为什么宣布三点布光为“照明演变灵魂”的道理。所谓照明演变灵魂,就是当你为演播室设计布光时,你脑子里始终有三点和三度布光法之魂魄,你说你还有什么照明设计完不成呢。光线本身就是万物之灵,“光”这个“灵”毕竟还要依赖人类的“灵魂”去指挥它,设计它,安排它。如果照明师失去照明设计理念,等于失去了照明光线本身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光线它还会有思维敏捷的语言吗?所以说,我们学习照明不能就事论事的死板教条,要活学活用。从视觉心理“悟”照明语言的内在含义,从根本上,从原理上找答案。否则,你永远是一个“照明匠”。



1、从光源与被摄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分析三点布光演变

 



  演播室综艺晚会的立体交叉布光法,就是三度布光与被摄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区域三点布光法。如果人物面向副光,从三点光源学说来分析:人物的背面为逆光,人物的前侧光便是主光源;如果人物面向前侧光,也就是说人物面向主光位方向:那么主光位则变成了副光位(顺光位),而原来的副光此时又充当了主光源;人物背朝摄像机,面向逆光方向移动,这时光源与被摄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又全部发生了变化。用三点布光演变原理分析,原来的逆光此時却变成了副光(面光),面光变成了人物的逆光;随着人物向后移动位置、角度的变化,侧光、侧逆光又分别担当起主光的光源。



2、从静态人物布光法分析三点布光演变

 



  所谓静态人物是指人物静止状态。如,新闻类节目;专题访谈类节目等。新闻类节目人物面向副光,其前侧光为主光,人物背后为逆光。因是写意布光艺术,一般人物另一侧还要加一盏修饰光,但此光并没有名分,它不属三点光范畴,只是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新闻主持人的三点布光注意几个演变要点:


  ① 摄像机、副光、人物、逆光要成一条垂直线。


  ② 主光与人物角度一般成45°角,但要视人物脸型胖瘦适当调节角度(胖角度大,瘦角度小)。注意调节主光的高低位置,以形成人物鼻影“等线三角形”为最佳位置。


  ③ 修饰光虽没名分,但此灯并非限制一盏,可根据人物脸形的缺陷情况需要,任意加灯进行修补。但要严格控制亮度与遮挡。此光以不出现鼻影为最佳修饰光照度。


  ④ 逆、主、副三点光光比为二比一,逆/主(比);主/副(比);副/背景(比)。抠像背景不在此范畴。


  ⑤ 副光不宜过高。逆光不易过前。逆光以人物轮廓和两肩平行线条与头发光适中为好。副光以调节光比、和谐脸部层次、凸显眼神光为主。



3、从动态人物布光法分析三点布光演变

 



  所谓动态人物是指人物在演区前、后、左、右动态不定。人物无论面朝何种方向,照明光线都必须满足人物的三点布光和三度布光。如综艺晚会,无论是独舞还是群舞,无论是小品还是戏曲表演,演员都不应因为光的条件而受到拍摄限制。而是照明要为演员创造自由发挥的照明空间,达到电视画面三度空间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事先在照明设计时,就要考虑周全,用三点和三度布光法来满足综艺晚会多人物、多造型、多机位、多角度的用光需求。综艺晚会直播或录播均采用多台摄像机拍摄,每台摄像机的位置、角度和拍摄画面构图都有规范的摄制要求。动态演员在演区中的形体方位,有时在同一瞬间中和多台摄像机发生相对、背对、侧对、等不同的距离、角度与拍摄方位位移。如果没有三度布光的区域范围光源的设置,是很难满足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要求的。正是依据三点布光延伸原理的演变原则,按演区区域范围进行了科学的三度光源布光法,才能表现出一个,具有三度关系的电视画面图像。无论演员走到演区任何方位,无论摄像机与演员成何种角度,均不会因为光线造型的原因而导致电视画面黯然无色。



4、从三度布光法分析三点布光演变

 



  所谓三度布光法,是根据人和物体的造型形式,表现出一个具有三度关系的图像。也就是说,用三度布光法营造一个可连续性的三维光区,对人物进行照明。如逆光区、主光区、面光区。为了满足演区纵、横深度空间照度,往往间距3米设一道基调光(回光灯带换色器)。大型演播室一般逆光区,至少设五道基调逆光;主光演区两侧各设三道光(其中有一道为效果光,两道为后侧光、侧光和前侧光);舞台口至观众席,面对演区设三道面光(副光)。因此,演区越大,照明灯具数量就越多,而且逆光区、主光区、面光区(综艺晚会、舞台称面光)的灯具都是按一定光比的比例设计安装的。照明灯具有效光斑照度范围与演播室实际平方面积决定了照明灯具的数量。无论演播室悬挂多少照明灯具,你只要用三点布光理念去分析、去分类,去对应。你就会发现,三大光区诸多照明灯具,就是三度布光法延伸的翻版。更确切地说,把三个光区视为三个点,就是三点布光法演变到三度布光法。所以说,综艺演播室的设计理念,还是三点光的组合。如下图所示:



5、从全方位动态布光法分析三点布光演变

 



  所谓全方位动态布光法是指演区人物动态和多机位、多视角、多方位的三点立体布光方法;有时人动机不动,有时机动人不动,有时人和机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布光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立体交叉布光法”,既要满足人物的三点布光,又要满足摄像机捕捉图像的三度空间,使画面图像更富有透视感、层次感、立体感。大型综艺晚会、演唱会、歌舞晚会、戏曲晚会等都是按三点立体布光这一演变原理进行布光设计的。


  全方位动态布光法说白了就是:三点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有机结合体。无论演员朝那个方向移动,机位朝那个方向拍摄,也不管你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也不管是一台摄像机还是多台摄像机同时朝各自不同方向拍摄,都能满足完美的三点布光和三度布光照明。


  比如:一个人物出现在演播室中,无论是动还是静,由于人物个体本身面积与灯光间距缘故,从各个角度拍摄单个人物,呈现在个体身上的的光线,始终是三点光线;如果是一群人物,无论是动还是静,横列队还是竖列队,由于群体面积增大与灯光间距光线的衔接照射缘故,从各个角度拍摄群体人物,呈现在群体人物身上的光线,始终是三度光线。


  从全方位动态布光法分析三点布光演变,从以上个体和群体范例去分析三点布光演变,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点布光演变与三度布光延伸的真谛。



四、如何布置“三点灯光”

 


  三点灯光是杰出的好莱坞灯光照明方案,“三点灯光”:Key Light(基调灯), Fill Light(补光灯), 和Back Light(背光灯),下面我们就要学习怎么样设置这种灯光。

 


1、在黑暗的环境中开始

 



  在你的场景中确认没有默认的灯光,并且没有球形的环境;当你添加第一盏灯的时候,场景中应该没有其他的灯照明。


QQ图片20150806092628.jpg

2、增加Key Light基调灯

 



  基调灯用来照明场景中的主题,最大程度的影响场景的照明和阴影的显示。它是最主要的灯光来源,例如作为太阳,窗户,或是天花板上的灯光来源;而且几吊灯也不一定要放在光线的来源点上。 创建a spot light 作为基调灯,从顶视图上看,基调灯偏移摄像机(15-45左或是右)度角。从侧视图上看,升高基调灯在摄像机之上,是你的场景主体采光距离摄像机15-45度角。基调灯要比主体前面的其他的光源都要亮一些,它是最主要的阴影投射来源,最深的阴影,高光也是又它来决定的。

QQ图片20150806092634.png


  注意:在这里的场景测试当中,你的场景中只有一盏灯光,它在光亮和黑暗的区域之间应该有比较好的平衡和对比,一盏灯光的渲染结果跟最终的效果没有多大的差别,除了阴影比较黑,灰度对比比较粗糙之外。观察上面的gif效果,当他停留在只有基调灯的时候仔细观察。



3、增加补光等Fill Light

 



  补光灯的作用是柔和和扩展基调灯的照明范围,能够看到更多的主题和细节。补光能够模拟天光(比如太阳或是其它的光源)二级光比如作为table lamps餐桌灯,反射或是弹回光线在你的场景中,你可以放置很多的补光,聚光灯是比较常用的,但点光源也可以用。


QQ图片20150806092643.jpg


  从顶视图来看,补光和基调灯处于相对的角度,(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灯光的放置补一定要完全对称。不过补光是不能超过基调灯的亮度的。通常补光的亮度一般是基调灯的一半,若有更多的阴影环境,那么补光和基调灯的值为1:8,如果有多重的补广交替,那么这些补广的总值不能超过基调灯。要模拟灯光的反射,补广的色彩要根据环境的颜色而选择。



4、增加Add Back Light背光

 



  创建背光的作用是定义边界使视觉上把背景和主体物分开。


  从顶视图上看,增加一个聚光灯,移动它到主体物的后边去,对着摄像机。从右视图看,背光灯在主体物的上面。


QQ图片20150806092649.jpg

5、调整背光灯

 



  直到出现比较好的背光,在物体的顶部和侧面。(有的人把照在物体边沿的灯叫做边沿灯)。背光能够使你的主题物若是毛发或是别的主体更加的好看,除非你不需要阴影,通常由背光的时候都需要产生阴影效果来陪衬。


  在这里强调的是,背光补等于背景光,背光是让你的主题物的顶部和边沿产生光亮的灯,看下图:这种三点补光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场景中,无论是景物图像还是三维动画场景中。


QQ图片20150806092657.jpg


五、三点照明法

 


  三点照明法在电影拍摄、动画制作领域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是用光勾勒出物体造型的一种可靠方法。


  三点照明中的“三点”,实际上是指光在场景中所处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实现其特定的功能:


  主光:这种光生成物体的主要光亮部分,并确定光照的主要角度。主光通常比照明物体的其他光要亮些,而且往往在场景中投射出最深、最清晰的阴影。


  辅助光:这种光使主光形成的光亮部分变柔并延伸开,使物体的更多部分可见。辅助光可以模拟场景中反射光源或次要光源的效果。


  背光:这种光可以生成“明暗的边界”,帮助人们从视觉上将物体与背景区分开。背光能够使头发生成反光效果(正因为如此,背光又被称为“hairlight”)并且添加一个明确的边界来显示物体结束而阴影开始的地方。


QQ图片20150806092704.jpg


  注意:第一,“背光”不是“背景光”,它是用来在物体边缘生成一个边界以区分物体和背景的。第二,三点照明法要灵活运用,并不是在场景中只允许布置一个主光、一个辅助光和一个背光。你完全可以布置几个主光以满足场景中所需的光量。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技巧:打主光时不要将曝光量打满,可以比场景中实际需要的光量少一些,然后再添加辅助光时光线就会逐渐饱和。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场景曝光过度的问题。



使用强光的几个场合

 



  一:模拟一个集中的光线照明,如灯泡。


  二:模拟户外中午时分的场景。


  三:模拟太空场景。


  四:模拟舞台效果,如一盏聚光灯聚焦在歌剧演员身上。


  五:模拟沙漠中的环境。因为沙漠中光线不会受到遮挡,再加上沙粒对光线的反射作用,会产生很强的光。


  六:模拟小品效果。这种效果以前主要运用在摄影方面,是用强光产生的锐利阴影表现象征意义。



使用柔光的几个场合

 



  一:营造温馨的画面和场景。比如热恋中的情人、合家团圆等。


  二:营造东方式的怀旧氛围,用黄色柔光效果极佳。


  三:模拟阴天的自然光。


  四:模拟间接光。比如阳光透过树叶或窗帘。


  五:人物肖像的刻画。这是好莱坞的惯用技法,像梦露等老牌明星的明星照就常常采用柔光摄影法。


  六:模拟照片级真实度图象。采用超强光模拟真实世界是以前的流行做法,但是如今已经过时了。



  泛光灯


  一:适合模拟太阳光。比如说要制作一个室内场景,如果要营造出一个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的景象就可以使用泛光灯。


  二:模拟无遮挡的电灯泡,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模拟夜间野外飞舞的萤火虫,可以将亮度很低的泛光灯捆绑在物体上。


  聚光灯


  严格意义而言,使用一定数量的聚光灯可以模拟任何一种灯光效果,比如区域光、太阳光、舞台光等等。但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聚光灯在使用时最好组建灯光阵列(比如钻石型阵列、球型阵列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灯光方案。


  平行光:这种光在实际运用中极少用到,因为它的功能完全可以使用泛光灯和聚光灯来实现。一般用来模拟户外阳光。

 

本文链接:http://www.dietal.cn/dde/news/2015-8-6/1055.html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8/6 9:27:1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