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企业的培训和管理咨询,作者最近走访了附近一些企业,发现了一些情况,特地分享一下。有的存在于照明行业,有的是其他的行当所见。读者是否对号入座,请自便。
持这种想法的老板明确不愿意、也不负责培训员工。他们的观点也很明确:对员工的培养是政府、社会、学校,或者就是员工本人的责任,反正不是企业的责任。因为现在的员工难以管理,流失率高,花钱培养了,给对头人挖走,岂不是亏大了?所以,要学习,员工自己花钱自己提升;我做老板就是花钱在寻找现成能够创造价值的员工,就是挖角就好了。对手也是一样,互相挖角。
这些企业,有的还是打着“创新驱动”的标语,展厅、办公室摆满了竞争对手的样品,表明他们不断推出新产品。问题是,你觉得这样做,哪个情况比较靠近实际,是模仿驱动,还是原创驱动?
现在传统照明江河日下,LED变化快,连欧洲老大们也卖盘了,真的不好做,下游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了门槛,与其花钱花时间培养一个人,不如即挖即用,这是老板省钱的捷径之一。存在就是有他的道理。奈何?
老观念的代表是:我们过去二十年都是这么过来了,靠勤俭节约,省下每一个铜板,年年有利润;干嘛折腾大家,往那些虚的东西投钱,还浪费时间,影响工作?
新人的主张: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老板高管多数是比较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在规范企业、或者大型跨国企业任职中高层。持续学习是他们后来居上、成功的主要基因。
结果在这种新旧观念做法交锋的时间、地点,小事变成大事,确定的学习需求忽然变成不那么确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般产品生命周期还是比较长、迭代没有那么快的行业,问题不会立刻显现。如果在变化很大,面临技术、商业模式重大变革,或者是高速发展的行业,企业内部有这样的内耗,前景堪忧。LED照明行业正处在大变革大洗牌的前夜,谁能够先走出一步,可能就是一步先,步步先。
通常是企业有了新的掌舵人,而且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背景,希望做出一番事业;中层负责学习、组建企业学习组织框架的部门也比较配合。一般是人事、人力资源(HR);甚至有的企业挂起了企业学校(商学院、大学)等等招牌。但是,大部分的问题在于缺乏经费,师资,教材等硬性条件,更加要命的主要是缺乏形成学习型组织所必备的氛围,变成了老板着急,因为他们也有不少人认识到了学习型组织是大势所趋;推动此事的职能部门也着急,因为要考核他们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但是真正的“用户”(即各个部门的员工、学员)却是最不着急,也缺乏动力,只是抱着“要我学”的心态。
把培训当成是公司福利,不用白不用的心态已经算是好的,干脆当成休闲度假的也不在少数。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中层干部大部分的年龄高,学历低,凭经验办事。加上勤奋努力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是他们过去成功的主要原因,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和管理课堂上学习而解决问题、实现个人成功的体验,加上对新的学习方式(如互联网学习,移动互联教学)没有足够的认同或者熟悉,即使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是目前部分由传统照明向LED过度的企业中相当普遍的状况。
更加年轻的一代为什么有的也不积极学习?笔者管见,由于目前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哪怕是一天的学习乐趣。“学习就是考试,比分数高低”,这样的经验如此深刻,所以,某位上市公司部门负责人,年轻有为,也不得不私下承认,“学习是很痛苦的”。何况是其他人?
好消息是,现在逐渐有不少企业的领军人物接受了高等教育、见识更广,而且经历了摸爬滚打,跟随他们的中层干部对于各种新生事物也能够迅速接受。这个“传统行业“升级转型的希望所在。
有朋友总结为“君王思维”,也是一针见血。
传统文化是个好东西,如果真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问题是有的人把动词和名词的配对搞反了, 变成“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当然,现在大家都是聪明人,不会赤裸裸的,一般会用堂而皇之的名词,甚至是嫁接到“现代理论”。君不见,培训会上面,比赛输者跪地、拜大佬,五体投地满场爬,配上悲情、煽情的音乐甚至是黑灯;千遍一律的所谓团队展示,无非就是三呼口号,军队式队列,加上一个不伦不类的才艺表演;自我挖坑设立目标,没有实现的就自我体罚,基本人人中招。以现代变革之名,行封建腐朽之实。这样,老板非常有快感,我出了钱,看到这些臣子服服帖帖,都是我的小兵,让你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是,只有听话(包装以“执行力”)才是唯一的出路。之前很火的“酒店服务员培训”视频就是其中典型。
我们曾经为这样的培训模式和不同的人争辩了很多次,当面的、隔空的,公开的、私下的,都有。结果是谁都说服不了谁(如果大家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或者更加糟糕的,装作同意这个做法很好(因为对方是你的老板、供应商,或者其他可以决定你的前途、钱途的大佬)。
以传统制造产业立业,得益于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便宜,即使是旧的思维方式,也是活的非常滋润,直到最近几年问题浮现,看到了毛病,却开错了药方。
根本的问题在于,把人当成利用的对象,肉体机器,没有真正视为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人看待。旧式价值观是根,所有表现形式都是基于这样的根长出来的果,即使嫁接了一些现代包装,本质没有任何改变。这是价值观的分野,基本无法改变,毕竟大家都是有自己定见的人了。
用的是旧观念,即使部分改变了旧方式,也不能解决新时代的人碰到的新问题。可惜的是,有些人,就像那个在南极找路的探险家,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结果,迷路的探险家在寒冷中饿死。
笔者最近近距离观察过本地的两家企业,一家泛建材厂家、一家是经销商。用的都是某些培训公司硬销给他们的这些套路。结果是钱花了不少,收获了天怒人怨。旁观者清,说是冤大头;甚至几乎搞得老板夫妻反目。但是沉迷其中的乐此不疲。结果是最好的注脚:闭门开会多日,客户不满,团队不满,业绩没有提升。
假如有人在街上说,有神药包治百病,一秒见效,你基本上知道这是江湖骗子。但是,培训市场充斥着类似的神药,有的人还是很受用,而且坚信不疑。
不得不佩服这些“大师”对于人性的参透。因为部分老板们学历不高,过去的成功来的容易;现在遇到困难,要他老老实实打知识基础,辛苦、漫长;和员工平等开放对话,自己没有做皇帝的快感;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归功于大潮流,而不是自己的“伟大英明正确”,甚至发现自己落后,更加痛苦。
浮躁心态下,最快的药就是“类固醇”,立刻见效,而且包治百病。
只要还有相当一部分土豪还在为这个“包治百病,一秒见效”的站台、背书、买单,你就知道这群人的心态了。宁可花几十万买一大堆神药,不愿意”B计划“:花更少的钱,但是必须认认真真打基础,收获长期的获益。
前几天我碰到一个朋友,他们还在迷信某“大师”(跳大神的),我当场就说:“你们每个人花在这个大师上面的钱,足够你在大陆排行前10名MBA的商学院上课,而且肯定企业、个人都获益!”
但是,他不信。我也不再说话了。夏虫不可以语冰。
我参加过去年12月的泛家居行业某论坛,看到很多人宁可为那些口出狂言的人鼓掌,因为那些能够激起肾上腺激素,也不愿意认真听听真正有学问的研究人员的宏观分析,因为有学问的人一般不喜欢语出惊人。后来我问一些人,他们说:不好听。结果,我时隔半年,在大学又有机会上课听这位主任的课,人家可是付费好大几千认认真真听课。
买椟还珠的故事,你听过吗?这个就是现代2014-2015版。
有人喜欢、甚至指定要求免费的培训,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思维“了。
道理其实谁都明白,世界上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是你付出的代价不一定是自己掏出来的钞票而已。互联网还没有踪影的时候,我们能够免费看电视,就是因为愿意花时间看人家的无聊广告。羊毛出在猪身上,道理早有了,只是现在说的煽情一些而已。
现在有人要烧钱上市,以便圈钱;有人在培训中兜售自己的产品、服务;有人采取打包方式,培训只是整体打包的一部分当然免费。
作为推广方,免费提供产品、服务本身没有错。至于受众挑选哪些东西做午餐,自己是否合适、能否消化,见仁见智。
有的公司,确实本身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重组、裁员、现金流断裂,大家揣揣不安,明天太阳是否照样升起都不知道,怎么容得下一方书桌?
在躲避空袭的时候还在看书,真的不多,只剩下陈景润之类的。不能要求大家都是陈景润,何况陈景润是谁,现在几个人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能要求过高。
在价格急速波动、产品不断迭代、费用不断压缩等等多重压力下,还能静心学习的照明人,必有大前途。
另外的情形,则是公司扩张、兼并其他人,做收编大队了。原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担负新的责任。这样的学习需求无疑是最好的。有前景,有动力,有资源,人员基本上也是现有公司的骨干力量。当然,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吃什么很重要;这个过程中,吸收的如果是符合公司战略、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那么就能够实现公司、个人的双赢。
LED照明行业的大整合、大洗牌刚刚开始,而且这次是国际级别的淘汰赛。危中有机,看谁把握的住?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相信,随着国内外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未来还有更多的现象浮现,大家可以一起分析、分享。
至于这个哈姆莱特式的问题,学还是不学,大家早就自有答案。
(霍健明 佛山三友同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5-06-29稿,7.16.改。